花8亿把古建筑修成“商业街”,这是保护性修复还是破坏性开发?

来源: 腾讯网2023-08-26 10:26:01
  


【资料图】

近日,央视新闻调查发现,天水古城在斥资8.8亿元“修缮”后,摇身一变成了商业街,一些经营商家私自搭建、更改文物原貌等问题突出。据报道,古城内一处文保院落,本是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如今院中台明被木板覆盖,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成了一家具有明显日式风格的餐厅。据悉,台明是中式建筑的精妙之笔,不仅使整体房屋有层次感,也能起到防水作用。专家表示,改建后,雨天时雨水会溅到柱子上,加快院落的糟朽,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

明清建筑成了日式餐厅?如此“改造”不伦不类,不仅会对古建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同时也不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而这样的情况在修缮后的天水古城,并非个例。报道还指出,有商家在精心修缮过的柱子上钉着指纹打卡机,还有经营者在后院加盖了彩钢厨房,一些开在古建内的餐厅违规使用明火还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我们都知道,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据悉,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当地投入了8.88亿元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

可如今花了8亿元修缮的古建筑却摇身一变成了“商业街”,不仅没有得到保护性修复,还造成了不同程度地破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方面,是经营商家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为了经营便利,不惜破坏古建筑,但更重要的是,相关监管的缺失,导致文物保护流于形式,让部分商家可以任性而为。

按照要求,文物保护单位的展示利用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相关流程,履行审批备案手续。而这些商家私改古建以及变更经营业态,却并未向当地相关部门审批。当地主管部门还辩称经营商家“未批先建”“未批先设”无从监督,可谓荒唐。经营商家擅自大改大建,相关部门却“一无所知”,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也难逃失察之责,对此,应严肃追责。

天水古城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发展经济的文化招牌。如此乱开发利用,无疑是竭泽而渔,砸了自身招牌。发展文旅产业,对古建筑进行开发利用,首先应以保护为前提,既要让古建重新焕发光彩,同时也要保护好原有价值,决不能一味趋利、盲目开发,对古建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相关主管部门必须承担起监管责任,不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文物保护,对违法建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开绿灯,让保护性修复最终沦为破坏性开发!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

编辑:康磊

责编:李洋

审核:陈旭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